文章摘要:创立高和之前,苏鑫曾在SOHO中国一口气工作了11年,从普通的业务员,一直做到主管销售的COO兼执行董事。尽管他声称自己从来没有卖出去过一套房子,但不妨碍他成功执掌了一套中国最传奇的房地产销售体系。
文/来源: 向闻
“一个严谨的讲求规则的人。”这是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对苏鑫的评价,也是很多人对苏鑫的印象。
与他的严谨和讲求规则相比,唤醒苏鑫创业冲动与激情的由头听起来却是如此浪漫。“其实我是在40岁不惑之年,去了一趟青海,在广漠大草原,仰望天空,看着群星璀璨,突然感受到一些在日常工作生活之外的东西。当一个男人看到人生终点的时候,就会想要追求有鲜明个人印记的事业,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创立高和之前,苏鑫曾在SOHO中国一口气工作了11年,从普通的业务员,一直做到主管销售的COO兼执行董事。尽管他声称自己从来没有卖出去过一套房子,但不妨碍他成功执掌了一套中国最传奇的房地产销售体系。
在已有成功之上他选择了超越自己,由职业经理人向基金管理人角色转变。他与一批先行者敏锐发现,在严厉的调控政策下,资金已超越土地,成为房地产开发的首要条件,地产基金成为新蓝海。
2009年,苏鑫创办了中国首只商业地产基金和专业房地产资产管理机构——高和资本,最早的资金来源是纯粹的私募,募资渠道几乎全部来自苏鑫个人的朋友圈子,以情谊和信任结成纽带,这与很多规模更大的基金公司及外资基金以私人银行为主要募资渠道大相径庭。
作为首家专注于一线城市核心区域商办物业的私募基金公司,苏鑫创建的高和资本独辟蹊径,找到一条与安全性资本对接的道路。对此,苏鑫常说,钱和人一样,是有属性的,有的保守,有的激进,在中国尤其如此。也许,只有在中国,才存在如此大量的为寻求“安全”而不得不投资的“热钱”。它们既非快速炒作的投机性的资本,又非单纯寻求高回报的投资型的资本,其投资房地产的首要原因是为寻求“安全”。
4年间,苏鑫带领高和资本迅速在业界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客户心目中树立了风向标的地位,跻身中国人民币房地产基金TOP10,成为让“投基分子”们赚得盆满钵满的“金手指”,并成功吸引到素以谨慎著称的保险资金加盟。
在这份答卷上有房地产行业多个“第一”:2010年底,高和资本收购金澳国际,创下当年北京最大的写字楼并购案;2012年10月,高和萃项目刷新北京最贵商铺纪录,“铺王”单价达28万元/平方米;随即南下,以7.9亿元收购位于上海静安区核心位置写字楼中华企业大厦,是人这人民币基金在上海对商办物业的首个并购案。
因此,著名经济学家赵晓认为,在中国不动产投资界,如果想紧跟最敏锐的市场嗅觉,苏鑫的话不得不关注。
在中央政府提出“新型城镇化”之后,苏鑫和高和资本也在酝酿更大的梦想。
过去三十余年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无疑也留下了太多的遗憾。其中一个问题便是城市低质的复制扩张,使城市看起来光鲜但不宜居了。例如已在北京、上海等大都市出现的“大都市病”。高昂的房价,糟糕的交通,以及今年初北京极其严重的雾霾天气,这一切都在成为城市化进一步发展的阻碍。城市应该是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而不是相反。
“新型城镇化,就是城市的重构!城市道路需要重构,城市的街区需要重构,城市的广场需要重构,让更多的人更加便捷、幸福而高效地生活在一个洁净、宜居的城市环境中。” 苏鑫如是称,“我们认为,至少未来在现有城市改造方面还大有潜力可挖,甚至可以为新的城镇化提供更大的空间。‘大都市病’的蔓延或许并不是因为其大,而是在于其大得过于低效了。”
这一城市改造过程中也蕴藏着巨大的商机,苏鑫将之称为“楼宇经济”。对于投资商来说,其对应策略是旧楼改造、存量提升,而对政府来说则是发展楼宇经济,即对核心区域存量楼宇升级改造,改变其趋于老化的现状,最大限度挖掘区域价值,提升核心区域形象,吸引优质企业落户,提高政府税收。
“我们希望,未来的建筑是精致艺术气息的建筑。未来的城市是宜居的精品城市。”这或许,就是苏鑫更为长远的梦想。 (文/向闻)